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、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,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、强化使命担当,校园网开设“教育强国 奋进江理”专栏,邀请我校各部门(学院)围绕各自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,畅谈责任和使命,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,加快教育强国建设,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江理智慧和江理力量。今天刊发科学技术处来稿。
2023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强调,要“整合科技创新资源,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”。在“两个大局”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适应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,推动构建绿色化、智能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,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、增强科技硬实力具有重要意义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、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,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重要论述,加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更好地催生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,赋能我省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以省委书记尹弘来校视察为契机,重新加快了服务产业对接,构建科技成果转化“七个一”江理新模式
2024年2月2日,省委书记尹弘来校考察时指出,希望学校发挥特色优势,围绕“1269”行动计划,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,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,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,转化为新质生产力,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。
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,是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重要途径。一直以来,我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,引导“顶天立地”做科研强应用,敢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,高效推动科研成果服务和反哺地方经济发展。一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“七个一”江理新模式。当前,技术成熟度不高、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、转化机制不健全、收益分配不合理、缺乏资金支持等,是困扰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的主要因素。对此,学校坚持问题导向,分类施策攻坚,集成管理、政策、人才、资本、市场、信息全要素,建立专业的成果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,完善转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,争取政府资金和创业基金支持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探索出跨越科技成果转化“死亡谷”新模式。二是重新加快服务产业对接,拉近成果“供给侧“和“需求侧”距离。从学校学科特色出发,精准聚焦相应产业、区域和企业,围绕产业链,部署学科链,打造创新链,把“论文写在赣鄱大地上”。积极搭建成果对接平台,成立科技成果转化“钨和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分中心 ”“锂电新能源分中心 ”;与校党委宣传部开展合作宣传科技成果,“七个一”和一批优秀科研成果成为学校宣传亮点;召开“江西省有色金属产业科技成果对接”“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暨稀土及有色金属科技创新发展论坛”“赣州高校专场科技成果路演”等活动,组织高校科技服务博士团“进园入企”专项行动等,有效提升成果“供给侧”和“需求侧”的匹配。
2024年10月,省科技厅发布了2023年度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,我校排名省属高校第一。基于江西省先进铜功能材料产业联盟,“一种低轮廓电解铜箔表面粗化处理用无机盐添加剂及其处理工艺”等15项发明专利技术拟作价3000万元,入股江西先进铜功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;基于江西省锂电新能源产业联盟,学校4项发明专利技术拟作价440万元。高效的校企协同,助催“卡脖子”核心技术不断突破,科技成果不断涌。2024年获江西省科技奖励16项,其中一等奖5项、二等奖11项;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。
以争取组建大平台为契机,全面做实各类科技平台,开展有组织科研
基础研究是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,科技平台是“科教融合”“产教融汇”的重要手段,是实现原始创新能力和应用研发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载体。为此,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导向,积极搭建大平台,把产业发展急需关键技术清单,变成具体科研任务进行战略布局;依托大平台,凝聚大队伍,积极组建学术团队,承接重大项目,多学科协同攻关产出创新性科技成果,实施有组织的科研。
一是构建架构清晰、布局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。针对有色金属、钢铁、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,积极谋划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、推动有色金属材料江西省实验室论证、布局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,构建国家级-省部级-校级三级功能定位明确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,集成资源、优化配置,支撑高水平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发展。2024年,牵头申报“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江西省实验室”,聘请有色金属材料领域谢建新院士为实验室主任,建设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,并通过了近期召开的省委科技委第二次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,是我省围绕重大战略布局的第二个省实验室;在新一轮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中,获批战略金属矿产资源低碳加工与利用、矿冶环境污染防控、稀有金属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等13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,在我省高校数量第二;积极参与有研科技集团牵头的 “有色金属结构材料”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中国稀土集团牵头的“稀土领域技术创新中心”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共建联建,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,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。
二是以共建科技平台为契机,推进与央企、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机新篇章。以共建省实验室为抓手,与大型央企、集团公司签订共建协议,实现更高层次战略合作。双方围绕钨、稀土、铜基、特种钢等先进金属新材料及其装备研发中的创新技术及“卡脖子”关键问题,共同投入资源,立足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,谋划“研发关键核心技术,发展高端材料”“实现资源循环再生,强化资源保障”等建设方向。在推进科教融合的同时,也极力推进产教融汇。2024年牵头申报教育部“江西高等研究院稀土与有色金属创新中心”,联合江西铜业、紫金矿业等国内近20家头部企业共商共建,实施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,以企业设置的科技项目为载体,共同培育卓越工程师型硕博人才。2024年9月份以来,校党委书记杨斌带队,先后走访中国稀土、江西铜业、江西钨业、新钢集团、有研科技、中色矿业等大型集团公司,签订《先进金属材料江西省实验室合作共建协议》《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协议》《联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合作框架协议》数十份,密集推动校企合作战略部署。
三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,加强“卡脖子”技术研发。围绕行业产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,聚焦稀土、钨、铜、锂电领域,以团队建设为基础,“啃硬骨头””闯无人区”,积极承接国家重大重点项目。在离子型稀土资源溶浸采矿流场高效调控、低品位复杂矿高质利用、高可靠性稀土永磁材料、磁悬浮轨道交通、高性能稀土海工钢高效制造、5G用高频高速稀土电子铜箔、激光增材、制造高效精密切削的涂层硬质合金等领域加强研发,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在经济主战场“破土”,解决”卡脖子”技术能力不断增强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。2024年,积极组建20余个学术团队,2024年度,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纵向项目近1000项,其中科技部项目3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459项,其中区域联合基金5项,重大研究计划6项;杰青3项,优青4项;江西省科技厅项目共331项,其中重大项目1项,重点项目101项。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5项,其中区域联合基金2项;获批省级各类项目89项,其中重大项目1项。积极组织重大项目指南编制,编制省重点研发计划高新领域项目指南5项;省基金前沿技术类项目指南建议15项;省社发领域重大需求指南5项;省重大专项建议2项;国基金-江西区域联合基金2项;赣南苏区基金指南6项,为进一步争取重大项目奠定坚实基础。
大力推动校地合作,组建产业联盟,一以贯之坚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
学校将“建设全国较大影响、行业地位突出、区域最具贡献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”确立为“十四五”发展目标,出台《进一步加快对区域最具贡献度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努力在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中争当表率争作示范的决定》。2024年,科技处锚定这一发展目标,结合各地市有色金属资源优势,积极拓展校地合作平台。
一是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。对接赣州“中国稀金谷”建设,在赣州高新区组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、中国稀金新材料研究院;对接鹰潭“世界铜都”,与鹰潭市政府共建先进铜产业研究院;对接宜春“亚洲锂都”,与宜春市政府共建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;对接抚州有色金属产业协同创新,与抚州市政府共建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中心。近年来,进一步对接“世界钨都”,与大余县共建赣州钨产业研究院。对接“大湾区”,与深圳共建江西理工大学深圳创新研究院。与新疆克州共建“江西理工大学-克州战略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院”。并与江西丰城共建“再生资源高值利用研究院”,江西遂川共建“硅基(新材料)技术研究中心”,与新余分宜县共建设“科技成果转移工作站”。通过把新型研发平台、科研飞地建在产业链上,实现对产业的“零距离”“陪伴式”服务,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。
二是与头部企业共签战略合作协议,组建战略联盟。学校与中国稀土集团、新疆有色、金力永磁、赣锋锂业等近百家头部企业共签战略合作协议,大力推进“政产学研”协同创新,仅在2021年以来,与34家头部企业共签战略合作协议,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。2024年,面对新时代新的合作特点,进一步与江西钨业、江西铜业、紫金矿业、新钢集团、中色矿业、有研科研等大型头部企业共签战略合作协议,进一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有色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建设产业联盟。2024年,推动了江西省先进铜功能材料产业联盟、江西省锂电新能源产业联盟、稀土功能材料联盟的建设,联盟的建设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,进一步强化了科教融合,加速了成果转化,不辜负老百姓的期盼、不辜负地方政府期望、不辜负老国企的历史贡献,为江西有色金属万亿级产业创新发展赋能。
2024年,新增横向项目230项,科研经费达9400余万元;获批赣州市、宜春市、鹰潭市、九江市等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;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43项(涉及专利159件),其中转让36项、许可5项、作价入股2项,成果转化金额共计3757万元,产业服务成效突出。
展望未来,我们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,聚焦“走在前、勇争先、善作为”目标要求,坚持产业需求为导向、应用转化为目标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研发展模式,为构建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(文/科学技术处供稿 编辑/杨家兴)